青春点亮中国年味儿,匠心酿造中华美食。豆腐,与“兜福”谐音,寓意在新的一年里能收获更多的福气。今天我们来认识两位“送福人”,看他们如何凭借看家本领,将普通的豆腐做成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
在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偏坡布依族乡,陈星星正在录制最新一期短视频,通过布依族山歌,推广市级非遗豆制品制作技艺。在当地,豆腐的做法多种多样:捣碎、糅团、油炸、加入折耳根,豆腐圆子外焦里嫩。切薄块、摆盘、佐以猪耳,卤豆腐拼盘口味丰富。此外还有农家三宝、丝丝相扣、木耳豆腐等菜式。
2023年,硕士毕业的陈星星,没有像乡亲们预期的那样,考个城里“体面”的工作,而是戴上围裙,挎上竹篮,回到群山环抱的家乡,做起了灰豆腐事业。
俗话说,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司空见惯的豆腐,制作起来却是一件苦差事。
陈星星:四五点钟起来做,要四五个小时才能做好一锅。一锅豆腐只有四十块,其实是非常辛苦的。
细细碾磨后的豆浆反复过滤,然后上锅煮沸。点卤不用盐卤,而是用贵州常见的酸汤。再将荞麦秆等植物燃烧形成的草木灰包裹住已经成型的豆腐,赋予它特殊的鲜香。个中手法,都是祖传的技艺。然而在这美味背后,却是一双粗糙,满是老茧的手。
陈星星的辛苦,父母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父母的劝告,外人的不理解,这些都没有动摇陈星星的决心。在她看来,家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寄托着自己浓浓的乡愁。
陈星星:我通过短视频的制作来传播灰豆腐制作技艺和布依族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
陈星星不断改进自己的作品,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灰豆腐的销路也越来越广。眼下,陈星星还在忙活着一件大事情,她亲自设计的豆腐工坊,马上就要投入生产。
陈星星:我自己画的灰豆腐作坊的设计图,之前传统的在家里做出来的豆腐,一天最多可能就是一两百斤的样子。那么经过这样的改进,一天可能达到一两千斤的产量。
除了做豆腐、录视频,陈星星还很享受在村子里叫卖的过程。如今,她和很多村民,以及农家乐的店主都成了朋友。
人一生只做好一件事情就够了,那我就做好豆腐就够了。
说到豆腐宴,那不得不提四川的经典——麻婆豆腐。在天府之国四川成都,29岁的骆云鑫炒制的麻婆豆腐征服了无视食客的味蕾。
麻婆豆腐,是川渝地区常见的家常菜,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然而,要想将“麻辣酥香鲜嫩烫整”这八个特点同时激发出来,难度还真不小。将白白嫩嫩的豆腐,切成1.5厘米见方的小块,水中汆烫后加入炒好的调料,最后勾芡装盘。如今骆云鑫的这套“功夫”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然而刚接触厨师行业的他,连葱花都不会切,豆腐更是一碰就散。
骆云鑫:刚开始做麻婆豆腐的时候勾芡勾不好,我勾出来有时候清,豆腐就不凝,一坨散的包不住芡,有的时候用力用狠了,豆腐就烂了,推豆腐只能顺着一个方向推。
麻婆豆腐要勾三道芡,头芡使豆腐入味,二道芡收汁亮油,三道最后融合。仅仅勾芡这么一步,骆云鑫就整整练习了快一年。在这期间,他不断观察前辈的手艺,打磨自己的技艺。
麻婆豆腐,麻在当头,而麻的风味就源自花椒。骆云鑫在休班的时候,经常跑去市场,一看二摸三闻四尝,好的花椒味儿马上就来。
过年期间,来店里吃饭的食客更多了,骆云鑫的工作也更加忙碌,最多的时候,他一天要炒制500多盘麻婆豆腐。但看着客人们吃得开心,好评不断,他也打心底里高兴。
俗话说“莫道豆腐平常菜,大厨烹成席上珍。”看似软糯的豆腐,却是中国人的餐桌上最具可塑性的食材之一。无论是煎炒烹炸,还是蒸煮烤涮,都别有一番风味。豆腐如人生,只要用心去经营,它最终会成为你我期待的模样。一块豆腐,一桌美食,一颗匠心。愿新的一年大家都能兜住福,有福气。
(央视新闻客户端)